夏先生的牙齒保衛戰I


牙周病的迷思

我用口鏡、探針檢視著那一顆顆搖搖欲墜的牙齒,診療椅的燈光清楚地照映出他紅腫變形的牙齦,膿血隨著我的探針,由牙齦溝中溢出。兩層口罩也遮不住的味道由口中散發出來,跟診的助理小姐微微的皺了眉頭。

「醫師,我是牙周病嗎?可不可以不要拔牙?」五十多歲的夏先生像孩子般的向我祈求,那殷切的眼神令我不忍宣判他嚴重牙周病的命運。當他反覆地向我訴說著過去的「牙病史」(如何不舒服,那家診所,那位醫師做了些什麼處置,之後如何……)時,我也在腦中整理著自己的思緒,思索著該如何讓他了解什麼是牙周病?他目前的狀況有多嚴重?到底該接受那些治療?治療之後的預後如何?該如何復健口腔的功能……

行醫二十載的經驗告訴我,大多數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狀況,初聽得醫師告訴他們得了牙周病時,普遍反應如下:「牙周病?不可能呀!我又不痛,而且我每半年就到牙科診所洗一次牙,而且我平常刷牙刷的蠻勤的!」其實,牙周病的症狀本來就不太容易察覺的。一開始可能只是刷牙有點流血,吃甜的或冰的有些酸軟,有些牙根表面有點癢癢的,牙肉悶悶脹脹的。由於不像那種“痛起來會要人命"的蛀牙引發的牙髓神經發炎,多數人會慢慢地適應了這些症狀而與之和平共處,久而久之也就忘了它的存在。隨著細菌的蠶食鯨吞,牙周病的破壞在無聲無息中漸漸加重,牙周的骨質就似打在地下的樁子周圍的土石,慢慢流失,牙根也就似樁子般地鬆動了!而許多人卻以為,齒牙動搖是是盛年不再,老之將至的訊號,是本來就該發生的事,就是這樣,無知於自己的症狀,所以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等到因不舒服而主動尋求牙周治療時,我最常聽到的抱怨是:「醫師,這牙齒搖得好厲害,我稍微硬一點的東西都咬不動,只能吃豆腐和麵條,生活品質好差喔!」「醫師,我這牙縫怎麼愈來愈大,牙齒愈來愈長,老婆說我這樣會漏財,叫我趕快來看一看!」「醫師,我這後面的牙齒旁邊腫起來兩、三天了,好痛喔!現在連臉頰也腫起來了,怎麼辦啦?」其實,這些就是更進一步的破壞所表現出的症狀。

牙根旁邊的骨頭長期的發炎、破壞之後,支持力自然愈來愈差,不但咬不動硬一點的東面,而且會隨著齒列狀況“游移走位"。許多患者前牙齒列因而散開成柵欄狀,既不美觀又影响發音,有時講話還會噴口水。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多半的人還是儘量要求自己適應,而不來求診,除非等到急性感染,牙齦長個大膿包時才緊張起來。有些人還會自己去藥房買個抗生素來吃,幾天後腫消了就不管了!有時運氣不好,細菌感染往深層的組織間隙中擴散,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患者有可能頰部、頸部腫得老高的,這才慌了手腳。

許多患者在情況最糟的狀況下,才讓我們醫師看到,而且一再哀求千萬手下留情,不要讓他成為「無齒之徒」,有的護齒如命者,甚至不同意我們拔他任何一顆牙。更甚者,希望我們醫師將就目前狀況替他裝上假牙。可是,那些牙的狀況卻是差到周邊沒剩一點骨頭,只有一些牙肉黏著而已,若我答應他,那就如同在不穩當的橋墩上搭橋,或是在不勞靠的地基上蓋大樓,承受著隨時坍塌的未知命運。此刻的我,也只好棄械投降,慨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給夏先生看了一些圖片和臨床照片之後,做了一些講解,讓他了解什麼是牙周組織,什麼是牙周病,牙周病有那些症狀,大概的治療計劃和程序,他的情緒慢慢的緩和下來,也問了我一些問題。我和他約好了下次的治療時間,他臨去前又折返來,壓低了嗓音,不好意思地問:「那,醫師,我有口臭是不是也跟牙周病有關?我太太老是嫌我……」我對他笑一笑請他安心,未來我們將一起對抗這個令人羞於啟齒的惱人問題。他道了謝,往外走了幾步,突然又回過頭來:「醫師,我很怕痛,治療會不會痛?」我看著這個在生活事業上歷經大風大浪的中年男性眼中,流露出恐懼不安的神情,忍不住輕拍他的手臂,像安撫孩子般的說道:「不會啦!放心,必要時我們會打一點麻藥讓你很舒服的!」他終於如釋重負的走出了診間。
  
我暗中祈禱他下次會如約來診,畢竟,有“病識感"的患者,在廣大的人群中還是佔極少數的,而我又怎能要求每位牙周病患者都能在這場牙齒保衛戰中,大無畏的衝鋒陷陣呢!

                      單題思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