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激增 學界建議防治篩檢走入紅唇族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六日電根據衛生署公布最新的國人癌症躍升男性十大癌症第四 位,口腔癌早期治療復原,但是近十年的病例卻多在 晚期才積極治療,因此,醫學界認為,衛生人員應主動走入檳榔紅唇族,篩檢防治才有能有效減少口腔癌。今天在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的「亞太頭頸癌 研討會」上,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頭頸腫瘤科主任柯政郁 指出,第一期的口腔癌經過治療,無病存活率可達八成 ,可是不少紅唇族卻在二、三期以後,拖到口腔臉頰潰 爛、顏面破相才來就醫,存活率低至六成以下。在柯政郁的病人中,五十歲吳先生嚼檳榔三十年後 ,罹患一期口腔癌,卻自行塗藥膏、用偏方,最後膿水 直流、腥臭四溢,在家人強迫下就醫時,已腫瘤潰爛貫 穿臉部,被迫將五分之三臉部切除,五官變形,嘴巴只 剩一個洞,只能以胃管進食,術後不到半年就過世。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東傑表示,檳 榔吃多了,口腔感覺會遲鈍,很多紅唇族一開始只覺得 嘴巴張不太開、口內潰爛不痛不癢,根本沒意識到這就 是口腔纖維化及口腔癌初期症狀。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部長侯勝博指出,台灣出現 檳榔西施的次文化,影響所及就是紅唇年齡下降且口腔 癌發生率升高,患者不乏二十多歲族群,包括餐飲、計 程車、砂石業和基層公務員等行業。偶而會見到不吃檳榔卻得口腔癌的案例,柯政郁和 侯勝博都說,最可能的因素是假牙不合口、齒列排列歪 歪扭扭,長期與口腔黏膜摩擦,造成細胞癌變。衛生署雖有口腔癌篩檢計畫,但都是民眾就診時, 由牙科或耳鼻喉科醫師順便篩檢。柯政郁指出,檳榔族 大多是低社經地位、勞工階層,沒時間看報看新聞,衛 生署應該主動出擊,直接到第一線去篩檢,才能有效降 低口腔癌的死亡率。

Added to Cart
Shopping Cart Updated
Network error, please try again!